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憶眷村過年 心靈富有 的美好時光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早年眷村雞犬相聞,每逢春節與元宵節,總是全村熱熱鬧鬧慶祝。退役少將張蘭澄與妻子梅淑慧表示,眷村住民來自大江南北,習俗不同,但濃濃的人情味,將眷村居民的心都牽繫在一起,那段竹籬笆裡簡單但心靈富有的時光,至今仍讓人懷念。
 張蘭澄的父親張聯枝將軍,民國四十七年曾在八二三砲戰中擔任少將副師長,因此張蘭澄從小隨父親及家人住進安置八二三砲戰官兵的新竹金城新村。六十二年,張蘭澄與妻子梅淑慧結婚,梅淑慧從小時候居住的影劇三村搬進金城新村;金城新村後來配合政府政策改建為華夏金城社區,張家於一○五年遷入新居。夫妻倆在眷村住了數十寒暑,對眷村的春節與元宵節有深刻的體會。
 
初一吃湯圓 象徵圓滿
 「除夕時村內家家戶戶都會拜祖先,因為我的父親是北方人,所以我們家的供桌上會有餃子這道供品。」張蘭澄回憶,小時候,孩子們最喜歡過年了,早期軍公教人員比較清苦,只有過年,才能在餐桌上看得到一些雞鴨魚肉。
 雖然過年食材比平常豐富,但還是比不上一般民眾,不過眷村人習性節儉,就算食材有限,眷村媽媽們也會想法子變化,例如一樣食材往往不只一個吃法,於是就有各式各樣眷村菜餚的創意,「這也是過年的樂趣。」
 年終大掃除時,眷戶會把家具搬到寬大的院子裡,將家裡整理乾淨,也重新調整家具位置,意喻新年新氣象。再來就是把原本用粗鹽醃製再疊放在乾水缸裡的臘肉,一塊塊穿好繩子,放在院子的竹桿上日曬及風乾,開始準備祭拜祖先及年夜飯,並向長輩辭歲、領紅包,守歲到十二點。
 「我們家還沒到元宵,初一早上就會吃一次湯圓,這是家中傳統,象徵團圓、圓滿。」製作這種湯圓時,先將炒好的芝麻,用擀麵棍來回滾動並磨碎成粉,再加豬油、糖炒過,放涼後,就可以捏成一個個芝麻餡球,放置陰涼處或冰箱。接下來是做湯圓皮,梅淑慧指出,這種皮和一般糯米做成的湯圓皮不同,是以芋頭搗成泥,和地瓜粉混合均勻後做成湯圓皮,包起餡料後,比現在的市售湯圓大上兩倍,「這是我們眷村的特色,也是童年回憶。」
 廚房裡炒芝麻香氣四溢,這個記憶裡的芝麻香氣,也是許多眷村人熟悉的味道;以前眷村人自己動手做,氣氛、感情就是不一樣,不過第一代長輩們年紀大,做不動了,湯圓現在常用買的。
 
手做竹燈籠 喜鬧元宵
 在梅淑慧的印象中,到了元宵節,還會再吃一次湯圓,是一般糯米包餡的湯圓。除了吃美食,元宵節也是眷村小孩最高興的遊玩時間。以前眷村小孩都是自己做燈籠,用細竹條編成燈籠框架,糊上棉紙或玻璃紙,上端以鐵絲穿過,綁上竹筷當做提手;底部嵌入小鐵釘,方便插上蠟燭,自製燈籠就大功告成。若是棉紙做的,上面可以畫些喜愛的圖案;若以各式玻璃紙做成,燈光透出來就是彩色的,相當耀眼。
 但調皮的男孩們覺得提燈籠不夠剌激,常會自己製作火把;截取一段竹子,將外表稍加磨平,倒入煤油,塞進布條等易燃物品,自製火把即告完成。
 眷村的元宵夜晚,孩童們成群結隊走在路上,男孩高舉火把,女孩提著燈籠,一場驚險萬分的夜遊探險就此展開。
 
竹籬笆記憶 亟待傳承
張蘭澄表示,眷村還在時,大家互動頻繁,不同家庭的小孩都玩在一起,現在改建的大樓林立,大家平常很難見上一面,小孩也是各玩各的。他期待眷村文化除了留下令人垂涎的特色菜餚之外,也能在經歷時代變遷的榮民、榮眷努力傳承下,完整保留那段竹籬笆記憶裡的菁華與美好。(記者陳巍杉/採訪整理)
 
【受訪者】張蘭澄,三軍大學(今為國防大學)戰爭學院正規班七十一年畢,陸軍少將退役。梅淑慧,曾任職新竹團管區後備軍人服務科。
 
(點閱次數:1006)